楊立華:建好“大平臺”,育好“大師資”,講好“大課堂”
|
小采
第二,學校聚焦“紅色教育”,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和交通產業特點,組織師生到西柏坡、延安、遵義、井岡山等地,踏尋紅色足跡,傳承紅色基因,采用情景式、案例式、活動式等方法,建設學生喜愛的大思政課程。
第三,學校堅持多方協作,對外與其他院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、開展聯學聯建等,對內優化部門合作方式,圍繞“思政+校園文化”“思政+職業發展”“思政+校企合作”等模式,打造“思政+”發展共同體。
第四,學校成立了“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”,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“結對子”,定期開展活動,制作了包含800多個案例的教學案例資源庫,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一體化發展。
第五,嚴格挑選優秀思政課教師,實施“青年筑基”“骨干沖鋒”“名師引領”培養計劃。與此同時,注重外聘教師隊伍建設,把名師大家請到教研室,把勞模工匠請到講臺上,把優秀校友請到學生中。
第六,在人才引進、職稱晉升、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思政教師優先保障。例如,學校每年撥付專項經費用于思政課教師的學術交流等;建成校內思政實踐教學基地,拓展校外教學實踐基地,構建“大思政課”實踐育人平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