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下元節是什么時候
下元節由來
農歷十月十五,是中國古老的“下元節”。此時,正值農村收獲季節,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,包素菜餡心,蒸熟后在大門外“齋天”。又,舊時俗諺云:“十月半,牽礱團子齋三官”。原來道教謂是日是“三官”(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生日,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,桿上掛黃旗。晚上,桿頂掛三盞天燈,做團子齋三官。民國以后,此俗漸廢,惟民間將祭亡、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“中元節”時舉行。
農歷十月十五,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,下元節,亦稱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。道家有三官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、謂天官賜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下元節,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,俗謂是日,水官根據考察,錄奏天廷,為人解厄。”這一天,道觀做道場,民間則祭祀亡靈,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。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。
此外,在民間,下元節這一日,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,爐神就是太上老君,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。
下元節別名
根據中國的歷法,農歷在十月十五,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,在這個月圓的時候,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。
古老的“下元節”,亦稱“下元日”“下元”“下元誕”“下元水官節”。
關于下元節的記載:
《中華風俗志》也有記載:“十月望為下元節,俗傳水宮解厄之辰,亦有持齋誦經者。”
宋吳自牧《夢粱錄》:“(十月)十五日,水官解厄之日,宮觀士庶,設齋建醮,或解厄,或薦亡?!?/p>
河北《宣化縣新志》:“俗傳水官解厄之辰,人亦有持齋者?!?/p>
注: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,僅供娛樂參考,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,切勿迷信。
下元節要干什么
一、祭祖
由于下元節最初是天子祭水的節日,后來成為道家的節日,普通老百姓只能祭祖。因此在民間,下元節最多的習俗就是祭祖。古人認為祖先會庇佑子孫后代,而且只接受子孫的祭拜,因此祭祖時只能后代子孫去。
正因為這個原因,民間就有了“女婿不上墳”的說法,就是因為女子在出嫁之后,就是別人家的人了,連曾經的姓氏都會改變。而女婿就更是別人家的人,若女婿去上墳,會讓祖先認為沒有后代子孫了,也就不會再庇護了。
二、送“金銀包”
農歷的十月是冬季的開始,冬季為老陰,所以十月初一就是“寒衣節”,意思就是天氣逐漸寒冷,給先人送去棉衣御寒。俗話說“早清明,晚寒衣”,其實從十月初一到下元節之間,都是送寒衣的日子。
每到下元節這一天,人們就會準備一些錫紙和五色紙,做成的銀元寶或者衣服,然后裝進紙糊的袋子里,并且寫上收貨人的稱謂和日期,然后燒給先人。就如同送快遞一樣,這種紙做的包裹俗稱為“金銀包”。
三、拜“燒窯祖師”
民間還有一種說法,說下元水官節也是太上老君的生日,由于他能燒火煉丹,于是很多煉鐵和燒磚的地方都把太上老君奉為祖師,被稱為“燒窯祖師”。當然下元節最主要的是祭拜水官祈福。
注: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,僅供娛樂參考,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,切勿迷信。
下元節的食物
1、米果:米果也是客家的傳統食物之一,也是下元節的傳統美食,因為下元節也是五谷主的生辰,所以就做米果來祭祀五谷主。
2、芋子包:芋子包是客家地區的傳統小吃,是以馬鈴薯和芋子為主要食材制成的,在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客家地區常常做芋子包吃。
3、還可以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,據說麻腐包子是為了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,麻腐包子的樣子就像送寒衣的包袱。
4、糍粑:糍粑軟糯細膩,米香沁甜,是閩南客家地區的傳統食物之一,在閩南地區下元節又叫“完冬節”。
注: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,僅供娛樂參考,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,切勿迷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