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的禁忌有哪些
1、忌在田間行走:民間有傳說說立秋之日不能在田間行走,因為會影響秋收。
2、忌打雷:在湖北孝感就有立秋雷電,天收一半的說法。
3、忌飲食油膩:因為秋季干燥,不宜吃太油膩的食物。
4、忌貪涼:立秋之后,天氣開始轉涼,要少吹空調吃冰涼食物,應以保暖為主。
立秋的來歷
“立秋”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,所謂“秋不涼,籽不黃”,對于立秋,更多是有利農事的收獲。立秋表示暑去涼來,秋天開始之意。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。據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斂也”。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,秋天即將來臨。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,收獲季節到了。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,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,因此也稱之為”立秋“。
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么意思
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。立秋是古時“四時八節”之一。立秋指的是天氣由熱轉涼、再由涼轉寒的一個過渡性節氣。此時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,換言之立秋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。
立秋降水、濕度等都趨于下降或減少,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,草木的葉子從綠色到發黃,并開始落葉,莊稼則開始成熟。但立秋時節炎熱并未散去,往往還處于中伏時期,還未出暑,真要有秋天的'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。
立秋到了,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。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“氣候平均溫度”,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℃以下,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。中國地域遼闊,各地氣候有差別。到了立秋,梧桐樹開始落葉,因此有“落葉知秋”的成語。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,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。
古代立秋之日,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,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,以保家衛國。另外,不論朝廷還是民間,在立秋收成之后,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,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,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,以慶祝。
立秋節氣的風俗
1、吃綠豆百合湯
老蘇州在立秋這一天還要吃綠豆百合湯。蘇州人比較講究,吃喝也是跟著時令走。她說,綠豆百合湯是清涼解暑的物品,盡管立秋后還可能出現“秋老虎”,但是,老蘇州一般在立秋后幾乎不再喝綠豆百合湯了,所以就在立秋這一天“喝個夠”。
立秋后,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暫且“歇歇”,脾胃虛寒的人勿吃冰鎮西瓜,立秋后燥令當時,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,如銀耳百合、蜂蜜、核桃、芝麻、梨、荸薺、蘆根等,既清熱又潤燥。待在空調房時,肩頸、肘膝關節處該“捂”起來。
2、啃西瓜
“立秋”這天,老蘇州都有“啃秋”的習俗,家里買只西瓜,一家人圍坐而“啃”,迎接秋天到來,也象征著把“秋老虎”吞進肚中。
立秋是一個大家都期盼的節氣,不僅是因為希望酷暑快點結束,也是因為蘇州在秋天有很多時令瓜果上市,可以一飽口福。立秋這一天,老蘇州有啃秋或者咬秋這一說,一是迎接秋天的到來,期盼天氣趕緊轉涼。二是用咬秋的方式來清除暑氣避免痢疾。清張道在《津門雜記·歲時風俗》中記載:立秋之時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瀉。
3、懸秤稱人、貼秋膘
立秋節這天的習俗是懸秤稱人,從清代民間開始流行,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。因為人到夏天,本就沒有什么胃口,飯食清淡簡單,兩三個月下來,體重大都減少一點。秋風一起,胃口大開,想吃點好的,增加營養,補償夏天損失,補的辦法就是“貼秋膘”:在立秋這天吃燉肉、烤肉、紅燒肉等等,“以肉貼膘”。
民間有句俗語:“立秋到,貼秋膘,冬去春來身體好”。說的是天涼以后,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,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、加上流汗而帶來的.“虧虛”,提高免疫力。“貼秋膘”首選吃肉,“以肉貼膘”。除了去菜場買來大魚大肉,回家“貼秋膘”外,也有很多老蘇州人會在立秋這一天,去吃一碗燜肉面“貼秋膘”。
4、洗早澡
在立秋后還有“秋老虎”一說,還會熱上一段時間,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。對待這些盛夏疾病,老蘇州也有他們的傳統辦法。
在立秋這一天,老蘇州有早上洗溫水澡的傳統,有的時候,還會從院子里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,放在泡澡水里。聽老一輩的人講,立秋早上洗澡,一個秋天就不會生痱子。
5、啃秋桃
除了咬秋、貼秋膘等傳統民俗外,在靠近浙江的吳江南部等地區,還有些啃秋桃的風俗。
啃秋桃就是在立秋時大人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,吃完之后把核保留下來。等到除夕這天,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,據說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
立秋節氣的特點(立秋三候)
一候涼風至:立秋后,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,偏南風逐漸減少,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。
二候白露降: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,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,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。
三候寒蟬鳴:這時候的蟬,感覺到陰氣上升,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,一日不如一日,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、凄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