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時節為什么要燒紙
冬至時節為什么要燒紙
該習俗起源于古時候的冬祭大禮,以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,祈求上蒼與神靈的保佑。后來在民間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,叫祭冬或拜冬,久之則留下了冬至燒紙祭祖的傳統民俗。
冬至為什么白天短黑夜長
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長的一天,過了冬至,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。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: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因為太陽是在南北回歸線(南北緯23度26分)之間做來回運動的,當南半球是冬季的時候,太陽直射北半球,且慢慢往北回歸線移動,而當南半球在冬至這一天的時候,太陽到達北回歸線,此時,可以理解為太陽離南半球最遠,也就是接受日照時間短,白天短,此后,太陽從北回歸線往南回歸線移動,太陽離她們越來越近,日照時間也就越來越長了,所以冬至日那天最短.同理夏至白天最長,夜晚最短。
冬至由來
冬至過節源于漢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錄》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說。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。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,是上天賜予的福氣。漢朝以冬至為“冬節”,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“賀冬”,例行放假。《后漢書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政,擇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軍隊待命,邊塞閉關,商旅停業,親朋各以美食相贈,相互拜訪,歡樂地過一個“安身靜體”的節日。
唐、宋時期,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,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。
冬至生活小常識
越冷越喝水
人們待在溫暖的室內,很少外出活動,但并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就會減少。冬季氣候干燥,空氣濕度小,更應補充水分。如果喝水少,血液濃稠度就高,容易出現血栓等癥狀,引發心腦血管疾病。冬天多喝點水還能加快新陳代謝,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。
喝酒不暖身,最好喝生姜紅茶
因為皮膚下的微細血管因酒精而迅速擴張,血液會由于表面擴大而快速降溫,所以喝了酒之后反而容易感冒。專家建議,冬季暖身最好喝生姜紅茶。
11點前睡覺是最好的補藥
最簡單、最便宜、也最好的進補是早睡,每天不晚于11點睡覺。專家強調,夜晚之于人體就相當于冬季之于自然,大自然在冬季要休眠,人也要在夜晚睡覺,晚上11點是子時,也就是人體的冬天,睡著了陽氣才能藏入身體,醒著陽氣浮于體外,這個時候睡覺了,人體的陰、精、氣、血、陽氣都補了。
天冷也通風
冬季天冷,有些人喜歡緊閉門窗或蒙頭入睡,這是很不好的習慣。除了白天要開啟門窗,讓空氣對流外,晚上應開小氣窗通風。人體細胞白天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腺苷,可以增強細胞功能;晚上則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鳥苷,具有減弱、抑制細胞功能的作用。深夜時人體抵抗力下降,對虛弱、患病的人要加強監護,觀察呼吸、脈搏是否正常,以利及時采取措施救治。
穿衣注意保暖
有些人比較粗心,天冷了沒有及時添加衣服,就容易感冒生病,而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,腹部很容易受寒。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,一旦遇到天冷,就會肚子疼、拉肚子,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,最好辦法就是多穿點,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。
冬至節氣的特點和風俗
1.特點: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長的節氣,也是陽氣開始逐漸恢復的時節。冬至之后,白天逐漸變長,夜晚逐漸變短,天氣也逐漸變得寒冷。
2.食俗:冬至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,也是有著豐富食俗的節日。在冬至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,這是一種象征團圓、和諧的食品。另外,各地還有各種不同的食俗,如江蘇南京的臘八粥、湖南的臘肉、山東的餃子等。
3.洗澡:在冬至這一天,很多地方還有“冬至洗澡”的習俗。據傳,冬至這一天洗澡可以洗去一年的疾病和晦氣,預示著新的一年健康平安。
4.祭祀:在一些地方,冬至也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日子。在這一天,人們會燒香祭祀,祈求祖先和神靈保佑家族平安、健康和幸福。
5.民俗活動:在一些地方,冬至還有著豐富的民俗活動。如湖南的“掃塔”活動,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去寺廟掃塔,以圖消災避禍;云南的“雙手捧大碗”,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舉行祭祀儀式,同時在大碗里放上各種食品,象征著豐收和美好生活。